上新华社了!信用卡天量销卡潮!
这几年信用卡的表现大家是有目共睹。
银行方面,各家银行信用卡纷纷缩水,温暖升级成为常态,神卡纷纷消亡,又没有好卡续上,青黄不接,各家银行信用卡战线不断收缩。
另一方面,销卡的人也越来越多,都火上新华社的媒体了!
近三年,销卡9200万张,你注销了多少张?
"你用信用卡吗?这几年手上的卡是多了还是少了?"
当新华社《财经慧说》抛出这个问题时,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:"留了1张日常用,其他全注销了"。
央行最新数据给出了更直观的答案:截至2025年6月末,全国信用卡数量仅剩7.15亿张,较2022年峰值少了9200万张——相当于三年里,平均每天消失8.5万张信用卡。
一、卡圈大缩水:从人均5张到留1张备用
北京的马女士5年前有5张信用卡,现在只剩1张;36岁的梁晶注销了4张,理由很实在:
- "年费要花钱,忘还款影响征信"
- "额度太高怕控制不住消费"
- "权益缩水后,还不如用花呗、白条"
这不是个例。数据显示:
- 信用卡已连续11个季度"瘦身",较峰值降幅超11%;
- 多家银行贷款余额下滑:招行少了200亿,平安银行降了7.9%;
- 连App都在"消失":中行"缤纷生活"迁移至手机银行,渤海银行信用卡App直接关停。
二、信用卡失宠,到底是谁抢了它的饭碗?
曾经是消费神器的信用卡,为啥突然不香了?背后是三重逻辑的转变:
1. 监管叫停粗放扩张:不能再滥发卡了
2022年监管明确要求:睡眠卡占比不得超20%,发卡量不能再当考核指标。
过去银行跑马圈地,有人甚至在地铁站被塞了3张卡——但这些沉睡卡不仅浪费资源,还埋下了逾期风险。如今银行被迫精耕细作,盲目发卡的时代彻底结束。
2. 互联网支付截胡:年轻人用它更顺手
"点外卖用美团月付,网购用京东白条,付款自动分期,还能自动还款"——这是95后林爽的日常。
花呗、白条们靠高频场景+低门槛,分流了大批年轻用户:
- 它们绑定消费平台,"支付即分期"比信用卡更便捷;
- 年轻人消费理念变了:从"先花后还"到"无债一身轻",33%的用户选择"规划好再花"。
3. 权益缩水:羊毛党也不爱了
"办卡是冲着机场贵宾厅,现在次数砍了一半,接送机服务也没了"——经常出差的王女士准备注销手中的高端卡。
为了控成本,银行不得不砍权益:
- 机场休息室、快速安检次数减少;
- 积分兑换门槛提高,曾经"10元喝星巴克"的福利越来越少。
权益缩水这方面的内容就太多了,汗牛充栋,既明也写过很多次,此处不再赘述。
三、信用卡没死:头部银行在抢高端客
虽然总量缩水,但卡圈并没有凉透——头部银行正在靠"精耕用户"活下来。
招行、中信等卡圈龙头的发卡量反而稳中有升:
- 招行流通卡量近1亿张,交易额仍维持在2万亿;
- 中信银行新发卡中,优质客户占比82%,比去年涨了10个百分点;
- 建行的用户开始小额高频消费,笔数增速很稳固。
它们的新玩法很明确:不卷数量,卷"价值"——比如招行靠"300元住五星酒店"绑定高端客,平安车主卡靠"加油88折+道路救援"留住车主。
四、普通人还要留信用卡吗?这3种情况可以"续卡"
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销卡,可以对照这3个场景:
1. 需要大额消费+长免息期:信用卡50天免息期,比互联网信贷更划算;
2. 依赖商旅权益:高端卡的机场贵宾厅、延误险,仍是出差党刚需;
3. 想积累征信记录:按时还款能提升信用评分,对房贷、车贷有帮助。
但如果只是偶尔刷几笔免年费,那留1张日常用的卡就够了——毕竟,消费工具的本质,是方便自己,不是给银行做任务。
从人均多卡到精简用卡,信用卡的缩水,其实是消费理性化的缩影。
你手上还剩几张信用卡?
留言区分享你现在的持卡情况大家交流一下。
这个是神劵的商家通用,不止外卖、团购、超市都能用。
复制下面这段话打开美团即可购买 ☞
1 %复制信息#% 打开团App http:/¥mvOWE1ZTZlNTE¥一起领
每月送60元无门槛神券(12张*5元),连续送12个月。而且还可以膨胀,単张最高可膨胀18元无门槛券,折合1元/月,点一次外卖就回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