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官宣!你的征信可以修复了!
官方媒体解读~
10月27日,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抛出重磅消息——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,瞬间引发社会关注。这一政策究竟能帮到谁?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?
刚出来的时候既明就写过文章,点此回顾:
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政策。
央行划出三条硬杠杠:时间锁死在疫情期、金额设限(具体标准待公布)、必须以全额还款,未结清记录不适用。特别注意:政策强调"一次性",恶意逃废债或当前仍有欠款者不在范围内。
处理方式为符合条件的违约记录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(非彻底删除,底层数据仍留存)。
需要提醒的是,当信用修复成为可能,我们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权益。按时还款、审慎担保、不泄露个人信息,让良好的信用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。毕竟,在这个信用至上的时代,守护好自己的信用,就是守护好自己的未来。
政策核心:谁能享受"信用豁免"?
简单来说,政策瞄准的是"新冠疫情以来,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,且已经还清贷款"的个人。按照规划,这类人群的相关违约信息,未来将不会在征信系统中展示,相当于给他们的信用记录"刮了一次痧"。
更关键的是,潘功胜明确表示,在完成相关程序、联合金融机构做好技术准备后,这一政策计划于明年初正式落地执行。对于曾因疫情陷入信用困境的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份"迟到但实在"的政策暖意。
为什么现在要推这项政策?
过去五年多,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,让不少人遭遇了债务逾期的尴尬。即便后来全额还清欠款,不良信用记录仍像"紧箍咒"一样,影响着他们的金融生活——根据现行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》,不良信息会保存5年,而这期间,大多数银行会将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列为"禁入客户",想要再申请贷款难如登天。
如今,疫情已过去五年多,国内外环境早已不同。此时推出信用救济政策,正是为了帮那些"非恶意违约、且已履行还款义务"的人卸下信用包袱,让他们能重新获得金融支持,改善个人和家庭财务状况,尽快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。
不是首次"护征信",但这次更突破
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央行首次提出"个人信用救济政策",但并非第一次为征信权益"保驾护航"。早在2020年,央行就印发过《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征信权益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四类人群(感染新冠住院/隔离者、疫情防控隔离观察者、防疫工作人员、受疫情影响失收入者)的逾期记录可灵活处理。
近年来,部分地方中小银行也开始"松绑"——不再把征信不良记录当作"绝对禁区",只要借款人还清欠款,信贷人员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审批贷款。但这种"松绑"效果有限,某机构零售业务负责人坦言:打破准入门槛后,审查人员要承担更大责任,一旦新贷款再逾期,追责风险更高,还涉及诸多合规细节,导致很多银行不敢轻易尝试。
而这次"违约信息不予展示"的政策,直接从征信源头解决问题,对实际业务开展的推动作用,显然更直接、更有力。
关键提醒:"一次性"≠"无底线"
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本次信用救济是"一次性"政策,并非长期福利。多位银行从业者表示,这样的设定既是为了体现信用惩戒的力度,更要维护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和严肃性——毕竟,在金融服务越来越普及的当下,"珍视个人征信"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。
与此同时,我国征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也在提升。今年9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就《信用修复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,明确要按"轻微、一般、严重"对失信信息分类管理,设置不同公示期限。这意味着,未来的征信管理会更精准、更人性化,既不让无辜者受困,也不让失信者钻空。
对于曾因疫情留下信用"小瑕疵"的人来说,明年初的这项政策,或许能成为重新出发的契机。而对所有人而言,这也提醒我们:信用是无形的财富,既要懂得维护,也要了解政策赋予的权益。
你是否关注过自己的征信记录?如果政策落地,你身边有符合条件的人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