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简卡片是个很大的课题,蓝翼总说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」,也恰恰因为千人千面,所以如何选对卡片是个很「个人化」的问题。过去几年,在新规和银行经营模式改变的双重压力下,信用卡市场的变化非常大。很多卡的生命周期可能也就一年,办卡和销卡也成为很多人的年度课题。
有不少读者反应,年度申卡攻略有些复杂,有没有精简版的持卡指南。蓝翼记得在 2020 年的时候,出过一篇《疫情之下的信用卡配置指南》,那索性今天更新下吧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与当年不同,时下人们的需求愈发多元,刷卡场景也多种多样,不能以「值不值」简单而论,所以蓝翼从日常消费返现、获取权益、兑换里程三个角度入手,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号入座,选择适合的卡。
闲话少说,开始正题。
日常返现
日常返现
日常返现这块比较简单,在广发和浙商红利卡里选即可。浙商银行虽然在全国分布的不够广,但是与广发相比活动更清晰些,因此蓝翼觉得如果消费额够,不妨两张都办下来?
另外作为日常消费来说,中行的活动也不少,像每个月消费 199 元满 3 笔(本季度为 2 个月),可以兑换 30 元天猫超市购物券或视频季卡等福利。
活动每个月限 8 万份,还是挺厚道的,何况还有立减金月月领、万事达 you 卡的盲盒等等。如果只注重日常消费返利,除了广发、浙商,也可以再办一张中行的入门卡作为补充。
兑换权益
兑换权益
如果看重权益,那就不得不考虑年消费额,因为这部分「高端卡」都是需要用积分兑换年费的。一般来说,银行会依据年收入 30 万 - 50 万这一区间来勾勒中产消费者画像,大家可以对号入座,看看是否在这区间。
虽然说此类高端卡是这两年银行缩水的重灾区,但还是能选出几张不错的;蓝翼认为下面几张高端卡从性价比来还值得推荐,大家不妨根据自身需求对照权益选择:
邮储鼎致白金卡:次年年费可通过 20 万积分兑换。搭配青春卡(在线支付可获得 2 倍积分),实际上每年只需 10 万在线消费即可兑换次年年费。这张卡优势在于均衡,不仅有可吃饭的龙腾,洗牙、接送机、代驾这些也应有尽有,一般家庭的需求都能满足。关于这张卡的详细介绍,请参阅年度全攻略。
交行白麒麟(万事达卡):与邮储鼎致白金卡相比,白麒麟在接送机服务方面稍显逊色,但在主卡可挂三张附属卡方面则更具优势。此外,附属卡持卡人也同时享有龙腾和 CIP 服务。而这张卡的次年年费可通过 25 万积分兑换,可通过时不时交行推出的境外 10 倍积分活动来获取。目前大白金新户还有返现活动。
招行经典白金卡:老面孔不必多说,体检、洗牙、6 次 CIP、300 精选酒店和高尔夫体验这些都有。但是需要注意年费需要 1 万积分兑换,而招行的积分是每消费 20 元累计 1 积分,经典白持卡人目前基本都靠生日当天消费的 10 倍积分吧?这张卡在招行的存在感越来越弱,也一度传出要停发,现在能办的话不妨拿下?
这里需要再提醒下,这些高端信用卡对用户的消费金额要求较高,建议大家量力而行,毕竟积分不够真被扣了年费反而不值(蓝翼有位办了经典白的朋友又在发愁了)。而且在申请前,也要看下权益是否是自己用得上的,仔细权衡其性价比——毕竟,用积分抵扣年费的价值相较于前两年已大幅缩水,如无必要,毋增实体呀。
兑换里程
兑换里程
早期入坑信用卡的朋友们,往往对里程有执念。近年来随着信用卡回馈方式越来越多样,里程倒也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方式啦。尤其是对消费金额达不到一定金额的同学来说,追求里程卡还不如日常用用返现划算,毕竟里程兑换机票的门槛还是挺高的;不过对于确实有需要的用户,积累里程还是值得的。
蓝翼之前曾专门分析过「里程到底让银行花了多少钱」,不同的航空公司对于积分的消费比例也有所不同,大家可以参考:
海航: 消费 10 元(或更少)可获得 1 积分。
国航: 消费 12 元(或更少)可获得 1 积分。
东航: 消费 12 元(或更少)可获得 1 积分。
南航: 消费 14 元(或更少)可获得 1 积分。
那么攒里程的卡有哪些推荐呢?蓝翼觉得可以选择下面几张:
中信悦卡,不必多说,推荐换南航/东航,不推荐换海航。
浦发超白:10 元 : 1 里程,推荐换东航/南航,并且还可以用快捷支付的 6 倍积分/5 倍积分(现在已经不能办了)
中信国航世界:8 元 : 1 国航里程(国航金卡才可办理)
汇丰中国信用卡:12 元 : 1 国泰里程(仅为需要国泰里程的读者所准备)
结语
结语
总结完,蓝翼最大的感触是,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与国内信用卡刚刚起步的时候相比,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银行呢?也在变,但好像变的还不够……
就单单以积分举例来说。快捷支付现在无疑是用户的主流支付方式,线下刷卡支付的「正常用户」可谓凤毛麟角。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部分银行为何仍把重点放在线下支付,只是为了线下渠道能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分佣吗?还有其它理由呢?
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,线上和线下不同渠道支付,在积分奖励方面不应该存在差异,这不仅是公平和一致性的问题,更是客户体验的差异。当你所宣传的权益、活动大多还依赖积分,而积分获取却完全违背用户的使用习惯时,那么用户的选择一定不是适应你的规则,而是用脚投票抛弃你。
在这方面,中信悦卡倒是做了个榜样,从仅支持线下积分变为线上线下都能通过消费获得积分。而国有大行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是令人失望,支持支付宝的只有农行一家;至于招行这样以用户体验为人称道的银行,微信支付的积分也需要靠持卡人每月报名……
或许有读者会说,因为以积分为奖励基础的玩法,最早就是基于线下刷卡的分佣模式建立起来的,新的快捷支付的方式没办法持久。是的,可以发现银行在扭捏地试图摆脱传统的高端卡玩法,无论是积分兑换年费(权益),还是积分兑换里程,都在逐步温暖。
但改变玩法需要构建新的玩法,试图让客户直接掏钱的刚性年费的产品,目前看来似乎效果不大。而比较受欢迎的日常返利类的卡,折腾下来似乎也只有广发、浙商两家。在新旧玩法中间摇摆的银行们,什么时候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呢?咱们拭目以待吧。
大家有什么想法,也欢迎留言里讨论呀。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三连起来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