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各家银行信用卡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到了。
温暖升级(缩水)是主旋律,各种活动、卡种纷纷凉凉,很多活动没有了,很多神卡下架了,很多神卡权益砍没了,很多积分贬值了,很多门槛提高了,很多羊毛变少了。。。。
以上种种的结果就是,很多持卡人销卡了!
过去一年,信用卡发卡量一年减少了4000万张,和2022年相比则减少了8000万张!
详见此文:
另一方面,持卡人销卡,发卡行很多卡没有人申请,也纷纷停发了。
详见:
信用卡业务不好做,很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纷纷关闭了。
今年以来,交行、工行、华夏等银行纷纷陆续关闭一些地方的信用卡分中心。
近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,同意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华北分中心终止营业。
北京金管局批复表示,《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关于华北分中心终止营业的请示》(民银信报〔2025〕3号)收悉。经审核,现批复如下:
一、同意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华北分中心终止营业。
二、接此批复文件后,你中心应立即停止一切经营活动,于15个工作日内向我局缴回许可证,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。
三、你中心应依法依规做好终止营业后的业务划转、人员安置、风险防范和社会公告等相关工作。
前些年,多家银行在多个城市设立信用卡分中心,以满足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。但是,时代变化太快,中国信用卡市场尚未进入像美国人均多张信用卡的阶段,就已来到存量市场。
因此,多家银行在近几年持续关闭信用卡分中心,涉及国有银行、股份制银行、区域性银行。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分局发布的批复信息,对2022年以来的银行信用卡分中心关闭情况进行了整理。
在国有银行中信用卡业务较为突出的交行,其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旗下已有多家分中心关闭。2025年,南昌分中心、深圳分中心、兰州分中心、贵阳分中心、福州分中心、天津分中心先后终止营业,2024年则有柳州分中心、桂林分中心终止营业。
即便是"宇宙行",也加入了"关闭潮"。2022年,工行牡丹卡中心(业务不限于信用卡,而是包括所有银行卡)深圳分中心、南京分中心终止营业。
股份行方面,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、天津分中心、青岛分中心在2023年、2024年终止营业。
区域性银行方面,蒙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、呼伦贝尔分中心、通辽分中心、乌海分中心在2022年、2023年终止营业。
监管的部分批复中提到,信用卡分中心终止营业后,其业务并入当地分行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关闭的分中心所在城市,有不少是大城市,包括一线城市、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等。
信用卡分中心的陆续关闭,主要原因也是银行对于存量市场考量后,进行调整以及优化成本结构。
长期以来,信用卡中心与分行在部分零售业务层面存在重合,在人员成本、物资成本、资金成本等层面,很难脱离分支行独立运作,此外还存在属地管理、资源分配、绩效考核、风险管理等多重矛盾。银行对分支机构的收缩,是降低信用卡业务成本的具体措施,以有效应对成本过高等问题。
某上市银行内部人士表示,多家银行关闭异地信用卡分中心,关键因素还是出于成本考量。如今,信用卡市场已经逐步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度,信用卡业务难以再提供更多的利润,银行也不得不多角度"降本增效"。
今年2月,央行发布《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显示,截至去年末,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.27亿张,同比下降5.14%;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.52张。与2023年末数据对比可以获知,2024年全年信用卡数量已减少将近4000万张。
实际上,银行信用卡总量遭遇压缩,其总规模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下降的拐点,至今已至少连续九个季度减少,与2022年9月末的峰值相比,更是减少了8000万张卡,创近五年新低。
鉴于信用卡业务的持续收缩,近年内已有多家银行调整了信用卡发展战略。针对这一变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随着信用卡市场接近饱和,该业务已进入存量时代,这就要求信用卡经营由广度向深度转移,相比之前的以量取胜,目前更看重高质量发展,整体更追求经营的长效性。
另外,从经营的角度来看,目前各大银行纷纷和外部机构成立了消金、互联网贷款公司,通过这种方式,银行也算是在变相拓展信用卡业务。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,信用卡业务和信用卡分中心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