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员工的性价比是每况愈下,据说在相亲市场都开始被嫌弃了。
银行员工的"自费项目"中,"买存款"是最为人所知的。最主流的是季末年未的冲存款,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存款任务,员工往往会花钱找资金中介来贴息买存款。
前几年又流行"买贷款",因为经济不景气,贷款需求减少,银行的贷款任务完不成了。银行的盈利来源基本就靠贷款的利息收入,要是贷款放不出去,岂不是喝西北风了。
老办法,通常也是在季末年末,找亲朋好友或要好的客户来贷款,利息支出由银行员工承担。
现在又有新状况,继"买存款""买贷款"后,又出现了"买不良"。买不良,就是花钱减少不良贷款。
不良贷款主要是贷款逾期,但逾期也分为本金逾期和利息逾期。有些贷款是按月收息,有些贷款是按季收息,只要利息没支付,即使贷款还没到期,那也属于不良贷款。
客户经理出现不良贷款,就会有处罚。考核扣分,奖金扣发,严重的还要被调岗。银行是团队作业的,一人的不良贷款,往往会影响整个部门的业绩和薪酬。
要么任由客户逾期变不良,自己和部门都被批评,都被罚钱。
要么替客户垫付利息,隐瞒推迟不良爆发,先拿了绩效奖金和年终奖再说,明日愁来明日愁。
这种道德风险,再加上内部管理混乱瞎搞的银行,就出现替客户垫付利息的闹剧。
所以这种歪风邪气,中小银行比较多,大银行不会这么乱搞。
大家都知道,银行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亮丽,往往会粉饰财务报表,会刻意将贷款不良率做低。
美化报表,需要多部门的协作。替客户垫付利息,同样也需要同事的配合,这是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,甚至就是部门领导指示的。
只要控制住不良贷款,个人奖金有了,部门奖金也有了,领导的位置也保住了。
当然替客户垫付利息的,基本是小额贷款,利息几百小几千的。
银行员工也不傻,收益远大于支出的事情才肯干,真要是上万利息的贷款大户,谁也不会倒贴,又不是真的来带薪上班的。
有个农商行的朋友就跟我哭诉,自己24年就垫付了好几万,至今仍有1.8万没拿回来。
其实他也不愿这么乱搞,但迫于领导的压力,被逼无奈只能垫付利息。这是个恶性循环,别人都这么搞,你也只能随波逐流。
他还说,银行这一行是越干越憋屈,越来越没自尊,他都想转回做柜员了。
最后我想说,哪家银行有这么好,赶紧给兄弟们介绍。
大家都去贷款,还本没问题,利息就让客户经理帮我出,无息贷款谁不爱呢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